发布时间:2025-03-10 17:35:10    次浏览
明清以来,上海地区名医荟萃,流派众多,有当地世代相传的,有从外地来沪的,遍及内、外、妇、儿、针、推、伤、眼、喉各科。各派均以其学术思想、专长特色和丰富经验,救死扶伤,对上海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。主要流派:何氏医学世系 何侃,字直哉,其先祖随宋室南渡居青龙镇(今青浦县白鹤乡青龙村)。绍定中(1228~1233年),侃任浙江严州淳安县主簿,任满后归隐于医,为江南何氏医学世系的第一位医生。其后世代相传,从何侃至今历二十七世,阅760多年,宗族中行医者360多人。元代何天祥,明代何全,清代何炫、何世仁、何其伟、何长治,均为当时名医。二十七世传人、青浦中医医院名誉院长何承志亦为名医。 李士材学派 李士材(1588~1655),名中梓,明末著名医家。研究医学近50年,重视吸收诸家精华,治病不拘成法,自出新意,临证常获奇效,求治者甚众。所著《内经知要》、《医宗必读》,为医家必读之书。《诊家正眼》、《病机沙篆》、《本草通玄》,人称“士材三书”。对脉理多所辨证,就李时珍所提二十七脉补“疾脉”一种,合为二十八脉。其学一传于沈朗仲,再传于马元仪,三传于尤在泾。 孟河丁氏学派 丁甘仁(1865~1926),名泽周,孟河四大名医学家之一。民国初年至沪行医。丁氏学宗《伤寒论》而不拘泥于伤寒方,宗温病学说而不拘泥于四时温病,重视从临床实践中总结经验,潜心研究,使之融会贯通而自成一派。民国6年(1917年)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,程门雪、章次公、严苍山、黄文东、秦伯未、章巨膺等皆出其门下。著有《脉学辑要》、《喉痧证治概要》等书。后嗣及其门人合编有《孟河丁甘仁医案》一书,流传甚广。次子丁仲英、长孙丁济万继承家学,驰名沪上。 浙江范氏学派 范文虎(1870~1936),名赓治。擅治外感热病。认为治疗温病关键在于顾护津液。一病之起必有其因,症状虽多必有重心,必审证求因。诊病注重舌诊,所用多主古方。用药精炼,活泼多变,好投峻剂,加减不失古人之准绳。调治杂症有其独特经验。弟子吴涵秋(1900~1979)擅用经方而又博采时方,认为经方授人以规矩,时方补先贤之不足。用药主张应重则重,应轻则轻,不限一格,善以峻剂起沉疴。 张氏内科 张骧云(1855~1925),又名世镳,字君相,俗名“张聋NFDCD”,以善治伤寒热病闻名沪上。张氏秉承家学,临证实践经验丰富,辨证施治,审慎用方,讲究药物配伍。以为无论新感与伏邪,出路同在肌表,故“表与透”实为治疗伤寒热病之要法。临床上习用豆豉以表散透发,高热神志昏蒙、舌苔灰黄粗腻或焦黄者,给药数帖常苔散热退,有“一帖药”之誉。医德高尚,主张“医以救人,非以营业”,患者不论高低贵贱,一视同仁,常免费为贫苦病人施诊给药,人们多敬重之。曾孙张龙孙、侄孙张志雄、张镜人等均有医名,张镜人医名尤著。 夏氏内科 夏应堂(1871~1936),与丁甘仁齐名,有“北丁南夏”之誉(北、南:指沪北、沪南)。夏氏对叶天士、薛生白、王孟英学说深有造诣,对温热病诊治尤具心得,内伤杂病精于肝胃调治,病后调理更具独到见解,临证用药以轻灵见长,处方精要平稳。子夏理彬(1905~1972)擅伤寒、内科杂病,有医名。夏氏外科 夏墨农(1890~1950),字和庄,世传医术,浙江德清人,为吴兴外科名医,民国27年(1938年)移居上海,专治外科。夏氏学术上除以四部经典著作为基础外,推崇金元四大家及近代温病学家学术思想,用于外科杂病加以发挥。诊治疖、痈、疽、疔别有心得,重视整体,内外兼施,因人因地因时制宜。对辨脓、辨血、辨气、辨乳等积有丰富经验。外病早期切开,手术神速,有“飞刀”之称。行医40余年,门生颇多。子夏少农继其业,医名亦著。顾氏外科 顾筱岩(1892~1968),字鸿贤,出生于中医外科世家,以治疗疔疮、乳痈、外科杂症名满申江。其学奠基于《内经》、《难经》,取法于明代外科名家陈实功之《外科正宗》,悉心钻研,结合临床实践,触类旁通,独抒己见,在辨证施证和外用方的配方研制中创造许多经验良方,自成一派。顾氏主张“外之症实根于内”,“治外不治内,是舍本求末也”,故立方处药首辨阴阳,再重脾胃,内外兼治,屡奏奇效。受业门人甚多。子顾伯华(1916~1993)继承父业,为外科名家。蔡氏妇科 蔡小香(1863~1913),名钟骏,蔡氏妇科五世医。蔡氏医学取法李东垣,学尚朱丹溪,权衡轻重而不偏,尤擅妇科,经、带、胎、产以调理为主,养血为先,闭经不尚攻伐,崩漏不专止涩,处方简要,人称“蔡一帖”。子蔡香荪(1888~1943)有医名。七世传人蔡松春(1911~1968)、蔡柏春(1913~1987)、香荪子小荪,均有医名。朱氏妇科 朱南山(1871~1938),擅长妇科,尤以治不孕症著称。民国5年设诊所于上海。自拟妇科十问口诀,治内妇及杂症有回春之效。民国21年接办中国医学院,民国25年又创办新中国医学院,对培养中医人才多有贡献。子小南(1901~1974)对奇经八脉与妇科病的关系有独到见解。孙女南荪为妇科名家。陈氏妇科 陈筱宝(1872~1937),幼承家传,后又受业于妇科名医诸香泉,中年得宋代名医陈素庵《妇科医要》手抄残本,潜心研究,医道大进,自成流派。长子盘根(1897~1976)擅治妇女不孕、闭经、痛经、带下及产后病等疑难杂症。次子大年(1900~1975),尤长调经、种子、产后诸病,对宫外孕、子宫肌瘤、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疾病证治,审证、立方、遣药缜密,对滋补气血膏方应用别具心得。徐氏儿科 徐小圃(1887~1959),承家传,擅儿科。治小儿病,对麻疹、肺炎、白喉、暑热症等施用特方,尤善用麻黄,人称“徐麻黄”。辨证论治,擅于望诊,如以口腔内疹早期诊断麻疹等。次子徐仲才(1911~1991)善治儿、内科疾病,擅用温肾扶阳法,治愈不少疑难病例。徐小圃门人王玉润(1919~1991),家传师承,博采中西医名家之长,对许多疑难内、儿科疾病有独到治疗经验。魏氏伤科 魏指薪(1897~1984),名从修,祖传伤科。民国14年至沪行医,擅治跌打损伤重症,以手法疗病见长,对伤科导引、辨证用药和接骨上骱均有独到之处。曾与叶衍庆合作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、脱位、无麻醉下中医手法复位,并用现代医学分析复位手法机制,复位后改用沙袋而不用常规的石膏固定,效果良好。撰有《关节复位法》、《魏指薪治疗手法与导引》等论著,由其婿李国衡协助整理。石氏伤科 石筱山(1902~1964),名瑞昌,字熙候,得祖传伤科真谛,汲取各家之长,以独特的正骨复位手法和独创的外伤内治疗法,成为国内南方伤科一大流派。石氏正骨复位,摸、接、端、提、按、摩、推、拿八法无所不精,“机触于外,巧生于内,心随手转,法从手生”,使伤骨、肌筋离者合,斜者正,陷者起,突者平,筋骨松弛,疼痛骤减。兼以针灸、服药,内外兼治,屡获奇效。弟石幼山(1910~1981)与兄齐名。子仰山亦为名医。施氏伤科 施维智(1917~ ),秉承家传,民国27年在沪行医,初以内科为主,后专治伤科,从事伤科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工作。善用内科方治内伤,对骨折处理尤精,独树一帜,为沪上八大伤科流派之一。杨氏针灸 杨永璇(1901~1981),早年受业于针灸名家王诵愚,杨氏善以望、闻、问、切四诊合参,尤重脉舌,并运用穴位压痛等方法辅助诊断,形成独有的“针灸经络诊断法”。治疑难病常针灸齐施,针药并用,内外同治,根据病情需要,以针灸、拔火罐为主治手段,兼用中药煎服、药熨熏洗等多种治法,获得最佳疗效。陆氏针灸 陆瘦燕(1909~1969),民国16年设诊于上海。毕生从事针灸临床和教学工作,并致力于针灸学术研究,对针灸理论及手法操作有所创新,对“经气”含义、十二经脉同各经相接关系、六腑之合穴、经脉交会等理论多有阐发。提倡使用温针,擅用艾绒温针、伏针、补泻、烧山火、透天凉等手法治疗疑难杂证。设计制造针灸经络穴位模型,并创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附设函授班,学生遍及全国各地。朱氏推拿 朱春霆(1906~1990),字维震,黄墙朱氏中医六世医。17岁丧父后改从推拿名家丁树山学习“一指禅推拿”,尽得真传。朱氏认为推拿是不同于药物治疗的“手医”,与针灸有异曲同工之妙。临证注重掌握营卫气血之依存关系和脏腑之间的升清降浊功能,以手法治理,便脾胃调顺、络道疏通而逆症顺转。对望神、验舌、察斑、辨汗、切脉、按诊等亦深有掌握,治病每获良效。其“一指禅”手法以柔和见长,被誉为“推拿圣手”。姚氏眼科 姚和清(1889~1972),字仁航,号承志,浙江宁波人。早年从舅父习眼科,后又求教于名医范文虎等,医术益精。民国24年来沪行医,医名鹊起。姚氏认为眼与脏腑息息相关,阴阳失调、脏腑偏胜、自然界之变化、人事变迁等外来影响,均为眼病之因。故临诊强调整体观,辨证施治,内外结合,表里兼施,每获奇效。善针拨白内障,一针复明者不可数计。其学术思想经验由其子姚芳蔚整理成《眼科证治经验》一书于1979年出版。陆氏眼科 陆南山(1904~1988),四代世医。民国15年来上海,以擅治眼疾驰名沪上。陆氏对中国古代眼科理论五轮学说潜心研究,结合多年临诊经验,提出“肝肾立论”、“脾胃论治”、“健脾利湿”学说,独具创见。并率先将中西医结合方法应用于眼科临床,使中医眼科理论和现代医学相结合。1959年研究“减味阿胶汤”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,1977年用健脾利湿法治疗单纯性青光眼。主编《实用中医眼科学》和《医学百科全书·中医眼科分册》。朱氏喉科 朱子云(1891~1945),擅长内、儿、喉科,尤以喉科闻名,求诊者踵接。朱氏喉科吸取外科切开排脓之法,对喉痈、缠喉风等危疾常施以手术,往往一刀见效,救治不少危重病人,当时上海有“张家膏(张骧云善用石膏)、朱家刀”之说。又善于外用吹药(口疳散、耳疳散等),疗效显著。朱氏治病取中医内、儿、外科之精华于一炉,注重全身辨证,洞察症结,判断疑难。其弟朱仲云(1893~1948)与兄同为朱氏喉科的奠基人。后裔朱宗云等继其业。朱氏喉科盛名于20世纪30~40年代,迄今仍是上海中医喉科一大流派。张氏喉科 张赞臣(1904~1993),字继勋,幼承家学,后师事谢观、曹颖甫、包识生诸名家。精内、外、儿、五官等科,尤以外、喉科见长。张氏认为耳鼻咽喉疾病虽属局部,起病实质乃脏腑功能失调,须整体与局部、内治与外治相结合,才能取得较好效果。在诊断上重视“舌下络脉诊察法”、“咽喉局部诊察法”、“鼻衄衄色辨证”等。创制金灯山根汤、外用喉科牛黄散等多种验方,用于临床,每获良效。来源:《上海卫生志》